二、“高產版福建曝氣泥棚”是養蝦池塘設計演變的“轉折點”
從國內南美白對蝦養殖池塘的設計進化演變圖來看(下圖),“高產版福建曝氣泥棚”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轉折點,再往前進化,就是底部水泥或膜硬化,就變成了高位池,高位池再小型化,就變成了工廠化,當然,進化的細節遠不止我說的這么簡單,更多的細節體現了中國人卓越的聰明和才智;
.jpg)
“高產版福建曝氣泥棚”應該說和江蘇的“如東小棚”有以下幾點很相似:
⑴ 棚頂蓋膜,池塘相互隔離,有利于防疫,保溫;如東小棚的冬造蝦也是高產量;
⑵ 都是泥底,都有底曝氣盤,養殖中后期30~40天后,都出現泥漿水水質;
“高產版福建曝氣泥棚”和“如東小棚”的不同之處在于:
⑴ “福建曝氣泥棚”面積更大,投資更合算,并沒有統一的尺寸,從2.5~5畝都有;以養冬造蝦為主;但實際上如果按本方案嚴格操作,早造和中造蝦都能獲得良好的養殖效果的;亦有很多人一年養殖三造蝦;
⑵ “福建曝氣泥棚”多設計成方形,而“如東小棚”是40*10米的長條形(很不好),且如東小棚是沒有排污的;“福建曝氣泥棚”為方形,非常有利于集污排污,并設置了“集污-排污”設施設備,極有利于控制水質和疾病,缺點是沒有如東小棚中間那樣一條水泥預制板(工人可以進入池塘中間操作);
⑶ “福建曝氣泥棚”集中了各土塘養蝦模式的優點:“蓋頂棚隔離病害和保溫-有底部納米增氧-有水面水車集污作用-有排污設備-有40天后的泥漿水穩定藻相-面積適中”,然后尤其是再加上“投資少”的巨大優勢,以及不改變土地性質,政府審批容易通過,技術設計合理,產量穩定和高產的特點,決定了它更適合和容易于在全國各地推廣,模式更為先進,可操作性更強更通用;
⑷ “福建曝氣泥棚”是有排污設備的,由于它實際上一口池塘并不大,一口池塘一個集污鍋底(鍋中鍋),所以,目前主要還是采用切割式吸污泵,更為方便和簡單,吸污泵直接放在“鍋中鍋”中,通電即可吸污排污,抽出的污泥,統一排放到一個池塘外的排污池中,并用漁用濾網過濾,可以很方便的查看吸上來的東西,包括死蝦和蛻下的蝦殼都可以看得很清楚,這有利于了解池塘中的蝦的健康情況;
⑸ “高產版福建曝氣泥棚”遠比“如東小棚”的池塘設計,要科學和合理得多;
如東的小棚設計其實是不合理的:例如沒有排污,長條形也無法集污,納米管配置太少(只有30~40米長/畝),總增氧功率配置偏少(目前是1.5千瓦/畝以內),而后期泥漿水培藻很難,加上沒有排污,溶氧跟不上是個大問題,造成后期亞硝酸鹽無法控制;
所以我們看到 ,現在如東小棚,后期即便是黃泥水,也必須依靠培藻來彌補溶氧的不足,渾水也要培藻,真難為他們了,這終究是一個隱患;如果能增加納米管長度,增加到100米/畝,哪怕功率還是1.5千瓦/畝,也要好得多呵;如東小棚終究要改革的,例如增加排污,做成方形,增加納米管長和增加功率配置;
相反“福建高產曝氣泥棚”,每畝配置增氧功率更大,納米管配置更長,且有集污和排污措施,更為合理,
至于為什么如東小棚,仍然可以獲得較高的產量,原因我認為是如東的水質非常優良,采用地下水,鹽度在3~10格,總堿度180以上,總硬度1800,是天賜的養蝦好水,并非技術使然,僅此而已;
三、“福建高產曝氣泥棚”的由來
⑴ 最早是“傳統土塘養蝦模式”
實際上福建漳浦一帶的淡水土塘,最早是“傳統土塘養蝦模式”,以水車增氧為主,平均0.75千瓦/畝功率配置,一個5畝的舊塘裝5個0.75千瓦水車就可以了,畝產只有800~1000斤/畝,這就是我們之前介紹的典型的“土塘A計劃”了;
操作精細一些的,會加鹵水養蝦,更為穩定;
⑵ 再發展到“福建中產曝氣泥棚”
.JPG)
面積特別大的福建大棚,無法做到“集污+排污”,只能是以底部納米增氧為主,少量配置水車推動整塘水流,冬棚注重培藻,夏造蝦則可蓋遮陽網減少藻相,規劃產量就只能設計為中產如1500~2000斤/畝;
|

夏造蝦可蓋遮陽網,一樣很好;
|

夏天通過底增氧-黃泥水-渾水養蝦,避免夏季藻相問題
|
慢慢地,有人開始使用底部納米曝氣增氧為主,每畝放置15個以上曝氣盤(每盤5米長納米管),或每畝放置20個以上的膜片式曝氣盤,底增氧功率配置為0.75~1.0千瓦/畝的羅茨鼓風機功率,水面適當配置水車0.75千瓦/畝,推動水有流動即可;產量就可達到1000~2000斤/畝,這就成為“福建中產曝氣泥棚”了;
上圖就是“福建中產曝氣泥棚”,這是一種面積較大的大棚養蝦(一年可養2~3造蝦),漳浦一帶還是很多這種大棚泥塘養蝦的,因為面積太大,而沒有設置排污設備;
有部分聰明的蝦農,在夏天,進入養殖后期,可通過納米底曝氣,人為制造出黃泥水,或蓋遮陽網等,來人為控制藻相的繁殖,防止夏天藻相難以控制的局面,并獲得較高的產量,和穩定水質的效果,成為一種獨特的“渾水養蝦”模式(其實這也是如東小棚,以及高產版福建曝氣泥棚等養殖后期都會出現的泥漿水);
實踐證明,“底曝氣”+“黃泥水”就是好水,既可控制藻相的副作用,又很容易形成至少是臨時的“泥漿生物絮團”,可比較輕松的處理“氨氮和亞鹽”的問題,難怪很多人都偏愛“混水養蝦”了;
⑶ 再強化“增氧+排污”成為“福建高產曝氣泥棚”
再后來,在“福建中產曝氣泥棚”基礎上,再增加“集污+排污”設施(一般采用切割式吸污泵排污,或拔管排污方式),同時把池塘面積控制在1.5~3畝以內,做成鍋底,最中間再做一直徑1米左右的集污用的鍋底,即鍋中鍋,把切割式吸污泵放在鍋中鍋里,排污時開吸污泵抽出污物,打到一個濾網中,可以觀察排出來的死蝦情況,或者拔管排污操作等等;
同時再把曝氣盤增加到30個/畝以上,就成為本資料介紹的“高產版福建曝氣泥棚”了,本資料只介紹這種“福建高產曝氣泥棚”的養蝦模式;